历史

《历史不是传说——正史片断的重新解读》

字号+ 作者:hanyufeng 来源: 2016-09-01 21:31:25 我要评论( ) 阅读:

《历史不是传说——》...

《历史不是传说——正史片断的重新解读》

《历史不是传说——正史片断的重新解读》,史杰鹏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76页

 

语言流畅平实:

在阅读校样的时候,我有点脸红,年代越早的文章,越让我脸红,写得实在不好,不谈内容,就语言来说,很多欧式长句,读起来累。但我当时是不觉得的,这大概说明我的审美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另外,当然是我写文章的技巧提高了。所以,虽然读起来很脸红,心底里却有一丝慰藉:我还是有所进步的啊!(前言P2)

《武帝打仗 商人埋单》

因此不能不承认,历史的复杂常常让人不知所措,有时只能遗憾,当一个国家与野蛮为邻的时候,它的文明总是不能自我沿着特定的道路前进,而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今天我们可以痛恨桑弘羊的均输、盐铁政策完全摧毁了自由经济,使天下日渐“均贫”,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当时谁能解决这一矛盾呢?几十年后,当七十四岁的须发斑白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在未央宫和霍光找来的一帮贤良文士辩论时,尽管那些儒生一个个慷慨激昂,以道德君子自居,以百姓疾苦的代言人自处,但当桑弘羊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废除盐铁、均输,那么军费何处去筹措?百姓愿意加赋吗?匈奴打来了有办法应付吗?”这些儒生们没有一个能正面对之辩驳,他们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或可笑地诉诸道德:“不能柔远能迩,是因为我们的道德修养不够。如果我们的道德修养足够了,那匈奴不但不会打我们,而且会来喜滋滋地归附。”这是些什么话?也许儒生们脑子中确实有坚定的信仰和道德,但也未必。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愿意像卜式那样自愿从军,希望“父子死南越”的。何况就算有道德,但不适用于现实,又徒呼奈何! 

每当我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总是不禁感慨。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是多么渺小,我知道自己如果生于那个时代,一定会对武帝给我们带来的困苦生活大加抱怨。毕竟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多数人都是抱怨的,何况他们根本不能理解自己为了什么去牺牲。有时候我也想,为什么像桑弘羊这样一个理财高手,也曾叱咤风云的人,却没有资格在《汉书》的列传中占一席之地,也许就是这种普遍怨恨的结果吧。只有当我坐在灯下细思那个时代的内外背景时,才有可能做出稍微客观的评价。虽然,这种客观在他人看来也许要在前面加上“所谓的”三字。(P50)

《孔融悲剧的新解》

…………在当时,就算不孝该死,也该有证据。我们知道,这世上本不乏喝凉水也丰肥的人。《晋书》里说王戎的儿子从小很胖,连王戎也看不惯,于是令儿子天天吃糠减肥,但肥依旧没减下去。哪有见人服父孝不憔悴就杀人的道理?这事足以说明孔融的残忍,也让我们恍然一惊,原来所谓砥砺节义的仁厚儒生,杀起人来一样不眨眼。其实后汉清流党人中有类似行径的不少,我向来认为和酷吏差不多。但酷吏还承认自己残酷,只说是依法不得不如此;而儒生却认为自己正当,杀的都是恶人,非常高尚。这种道德高尚感之恐怖…………就这点来看,孔融最后被曹操以同样的罪名杀掉,其实是一点也不冤枉的。(P79-80)

而且孔融有时偏执到不知好歹…………他屡屡讥讽曹操杀人,从未想过他自己有权的时候,杀人也是不讲道理的。他这种行径,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当然,孔融肯定不会承认这一点,如果我们能通过巫师找回他的鬼魂,他肯定会说:“不,我跟曹操不同,我杀人,杀的都是该杀的人,他们都是十恶不赦的禽兽,死有余辜。”  
这是孔融真实的想法,也是后汉知识分子群体的真实想法,他们从哪来的道德优越感呢?为什么会这么自信呢?当然是来自于儒家经典。
但这个儒家经典,严格地说,是经过他们自己改造的儒家。  
和前汉不一样,后汉的儒生势力非常强大,后汉的道德君子和伪君子比前汉要多得多,只要浏览过《汉书》和《后汉书》的人,都会得出这个印象。这时的儒家,已经很难说是孔子的原始儒家了。(P80-81)

总之,从后汉、三国的历史记载来看,像孔融这样的知识分子,是过大于功的。正是他们的偏执和不宽容,直接激发了各种政治矛盾,像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那样,压垮了后汉王朝。当时代给他们机会时,他们又没有一个能收拾残局,孔融乃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P84-85)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